在我们学校,有着许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堪称楷模的教师。他们严谨认真对待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授课资料,精彩展现课堂内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秉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督导评估改革创新,协同名课优师培育选树,助推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理念,新一届督导们采取现场听课与线上远程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与个人听课相结合、跟踪评课与广泛巡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挖掘这些优秀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督导评课”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中南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期介绍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张玉敏老师:
张玉敏,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博士,分别于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性别诗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博士论文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DAAD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教材1部(第二主编),主持并完成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各类校级教学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复旦语言文学论丛》《华文文学》《海峡人文学刊》等刊物发表中文论文数篇,另有若干英文文章被收录于国外著作中。2019年获我校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2023年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人文教学督导组点评:2024年12月,校级人文教学督导组第二次深入张玉敏老师“比较文学”课堂,听课评课。本次课堂主要内容为比较文学分支“文类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范围。督导组一致认为,张玉敏老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如下特色:
新旧串联,巧引新知。在课程伊始,张老师用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提出的三个关于文类学的问题开启课堂,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学出发展开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张老师循循善诱,适时引导学生从比较文学角度思考,将学生的回答与即将展开的新课内容相联系,逐步深化对“文类”这一核心概念的讲解,解释了“文类学”与“文类研究”的区别,并通过定义进一步强调“文类学”是探讨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变与对比,突出了比较文学“跨”民族的核心特征。在讲解文类学的研究方法时,张老师也首先引导学生回溯过往学习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知识,然后将其与“文类学”的研究方法相融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于传授新知,更注重将旧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体系上轻松接受新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中外互鉴、情理浑融。张老师在讲解“文类学”的研究范围时,首先梳理了中西文类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文类观念,随后通过史诗、抒情诗等具体体裁形式,生动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文类特征的异同,注重在教学中融入审美情感教育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回顾抒情诗这一文学体裁时,她选择英国诗人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作为鉴赏对象,带领学生一同沉浸在深情细腻的诗句中,让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意境美,更在心灵深处种下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在探讨“汉民族是否存在史诗”这一充满争议的话题时,她鼓励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勇于质疑“西方标准”的适用性,并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宽了中外文化视野,树立了平等、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更在批判性思维的锻炼中提高了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案例讨论,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类学”的具体研究和实际应用,张老师选取“悲剧”这一文类,组织学生通过具体中西经典悲剧作品进行深入讨论并邀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学生们分小组选择《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等悲剧作品,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表达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中西悲剧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这一环节不仅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各小组的精彩发言与相互补充中,学生们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具体文学批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文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文学批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体文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激发了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使他们在比较中学会尊重与理解,提高了全球意识与跨文化思考能力。
审核人:袁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