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校,有着许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堪称楷模的教师。他们严谨认真对待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授课资料,精彩展现课堂内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秉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督导评估改革创新,协同名课优师培育选树,助推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理念,新一届督导们采取现场听课与线上远程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与个人听课相结合、跟踪评课与广泛巡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挖掘这些优秀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督导评课”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中南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期介绍刑事司法学院刘代华老师:
刘代华,刑事司法学院比较刑法教研室专任教师,中南政法学院刑法学硕士,德国萨尔兰德大学LL.M,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独撰《国际刑法学》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合著《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研究》(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校译《德国刑事事务司法协助法》(2018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并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商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持湖北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全球治理观下的〈国际刑法学〉课程建设研究》(2023年立项);所主讲的课程《国际刑法学》入选2024年湖北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刑事司法学院教学督导组点评:2024年11月,刑事司法学院教学督导组深入刘代华老师“国际刑法学”课堂听课评课。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刘代华老师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强调课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努力为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中南智慧。
一、课程创新:构建《国际刑法学》新框架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质量国际法人才对于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积极作用至关重要。刘代华老师在《国际刑法学》的教学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框架,以最广义的国际刑法学视角,创新性地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刑法适用法、区域刑法、万民刑法(即狭义国际刑法学)以及刑事事务国际法律合作法四大模块。这种课程内容的划分不仅全面覆盖了具有国际因素的犯罪类型,而且突出了通过国际法律合作追究犯罪者刑事责任的重要性,与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保护海外利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和促进区域稳定、维护国际社会核心利益和基本秩序的需求紧密相连。
二、互动课堂:激发学生主体性活力
刘代华老师以其严谨的备课态度和精心的教学设计,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例如,在探讨“使用核武器是否违反战争法和习惯国际法”这一敏感话题时,刘老师巧妙地将2017年联合国大会关于《禁止核武器条约》的谈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通过雨课堂平台,首先让学生参与一个关于该条约是否已成为习惯国际法的单选题投票,随后将这一问题转化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禁止核武器条约》对非成员国的约束力问题,以及该条约是否满足成为习惯国际法的条件,从而深化学生对国际刑法问题复杂性的理解。
三、案例剖析:深掘国际刑法学理论精髓
刘代华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广泛引用了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者观点,还精选了国际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案例中领悟国际刑法学理论的精髓。在讲解武装冲突的分类时,刘老师细致地区分了国际武装冲突与非国际武装冲突,并指出了其中的例外情况,如反对外国占领、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政权的武装冲突,不应被视为国际武装冲突。他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动乱和紧张局势等行为不属于非国际武装冲突,以及在特定国际化因素介入后,一国领土范围内的非国际武装冲突可能转变为国际化武装冲突的情况。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四、中国学者巡礼: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巧妙融合
在刘代华老师的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之处层出不穷,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巧妙融合。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他特别设立了“为国际刑事司法公正做出贡献的中国学者巡礼”专栏,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国际法领域的杰出学者和他们的卓越贡献,以此激励学生向先辈看齐,努力学习国际刑法学。他还鼓励学生到上合组织、国际刑事法院、国际法院、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国际预留机制刑事法庭等国际机构实习,以拓宽国际视野,培养自己成为国际刑事法院法官、独立检察官的潜质,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刑事司法公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审核人:袁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