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致力督导评估
协培名课优师助推建设一流

【督导评课(28)】庄嘉霖:通古今之变 探财税新知


在我们学校,有着许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堪称楷模的教师。他们严谨认真对待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授课资料,精彩展现课堂内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秉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督导评估改革创新,协同名课优师培育选树,助推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理念,新一届督导们采取现场听课与线上远程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与个人听课相结合、跟踪评课与广泛巡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挖掘这些优秀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督导评课”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中南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期介绍财政税务学院庄嘉霖老师:

庄嘉霖,199312月生,福建南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2016),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2022)。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财税史、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截至20246月,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科学》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财政税务学院教学督导组点评:20245月,财政税务学院教学督导组深入庄嘉霖老师的《中国财税史》课堂,开展集体听课评课。庄嘉霖老师本堂课讲授的是“第3章:农业赋税和徭役制度”,主要围绕“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内容展开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庄嘉霖老师教学方式新颖有趣、专业功底扎实、教学态度认真敬业,能够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促进教学,深入浅出,值得点赞。庄嘉霖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是注重厘清历史事件的因果脉络,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国财税史》是一门研究总结财税实践活动的历史经验教训的专业课,具有经济学和历史学两门学科的交融属性。对经济学科的学生而言,如果仅仅死记硬背历代财税制度改革的内容,而不知晓改革发生的原因和动机,就无法透彻领悟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针对这一问题,庄嘉霖老师在授课中安排了充足的篇幅进行背景铺陈,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思维导图等形式,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深入剖析财税制度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改革所针对的主要社会矛盾。例如,在讲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时,从“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说起,详细解析北宋“三冗”“积贫积弱”问题的历史渊源,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更深刻理解“为什么”,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是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辨与学以致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使学生将经济学和历史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庄嘉霖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互动环节。其一是沉浸式“角色扮演”,让学生假想自己是身处特定时期、拥有特定身份的历史人物,设身处地地思考财税制度改革将如何改变这一人物的行为决策,从而全方位理解历史事件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效应。其二是启发式问答,在完成历史现象讲解的基础上,以随堂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来解析历史现象背后的经济理论逻辑,进而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在理论层面上思考两者有无共通之处,从而提炼出这门课程对于当代中国经济治理实践的启示意义。其三是灵活穿插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例如播放电视剧《雍正王朝》片段,让学生根据该片段总结“摊丁入亩”改革的主要内容,既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是纵横对比,培养学生的“大历史”思维。庄嘉霖老师在授课中善于运用对比分析法来突出重点。例如,在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讲授中,通过横向对比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位同时期政治家的改革主张,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也引导学生思考“富国”与“富民”、“人治”与“法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第三章的课程总结部分,从征课形态、征课对象以及征课内容等维度对秦代至清代的农业赋税制度进行纵向对比,提炼传统农业社会财税制度演进的一般性规律,特别是帮助学生理解从“人丁税”到“土地资产税”变迁中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税收公平诉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眼界不局限于一朝一代,而是形成贯通古今的“大历史”思维。

四是深度实现学科交融,并重知识掌握与科研技能提升。庄嘉霖老师在课下安排学生阅读量化历史经典文献并撰写读书笔记,在课堂前二十分钟设置了读书笔记汇报和教师点评环节。这一教学形式既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了经济学与历史学相交融的前沿研究范式,也能够对接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掌握实证因果推断技能的演练机会,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术研究热情。


审核人:袁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