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致力督导评估
协培名课优师助推建设一流

【督导评课(24)】刘潘:教学相长探索 饱含热情授课

    在我们学校,有着许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堪称楷模的教师。他们严谨认真对待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授课资料,精彩展现课堂内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秉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督导评估改革创新,协同名课优师培育选树,助推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理念,新一届督导们采取现场听课与线上远程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与个人听课相结合、跟踪评课与广泛巡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挖掘这些优秀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督导评课”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中南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期介绍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刘潘老师:

刘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年薪制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特别是政府债务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财政研究》《统计研究》等期刊,曾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第五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出版专著《中国地方公共债务扩张的制度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多项课题。

财政税务学院教学督导组点评:20244月,财政税务学院教学督导组深入刘潘老师的《公债学》课堂,开展集体听课评课。本课堂讲授的内容为“发债发行、偿还与流通”一章,主要围绕公债的完整运行阶段内容展开教学。刘老师课前准备充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刘潘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如下特点与亮点:

一是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刘老师本人长期聚焦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公共债务领域的研究,在平时备课过程中,他不断探索教学相长的科研教学模式。一方面,根据课堂进度介绍教材相关经典基础知识,并结合不同知识点的研究前沿穿插拓展;另一方面,将研究现状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话题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提问发言,共同探讨学术问题。通过课前充分备课和课间、课后实时交流,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也能够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例如介绍地方公债的特征时,为了说明中国地方公债与发达国家的区别,课堂内容结合最新研究指出中国地方公债呈现出类国债和类市政债的混合债特征,并从债务资金使用用途、投资者构成和举债主体进行解释,也共同讨论这一特征带来的风险。

二是教学过程中饱含热情。本学期公债学课堂时间为下午,教学督导组多次听课,均看到刘老师会提前20分钟以上到达教室,调试好多媒体设备,并在课前播放相关视频调节课堂氛围。在公债学课程内容设计上,刘老师不局限于教材,而是注重知识点的逻辑连贯,并通过PPT和板书清晰展示。从课堂内容设计到PPT展示、课堂互动,都能看到投入了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刘老师课堂授课过程饱含热情,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授课节奏和氛围把握得当,能够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并针对公式和部分知识难点通过板书进行详细的推导和解释,学生整体专注度和互动氛围很高。

三是紧密联系理论与实际。政府债务是经济学中的经典话题,也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督导组在听课中发现,刘老师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通过实践中的鲜活例子引题,并借助大量的最新数据进行分析。在“公债的发行”章节,刘老师先通过介绍公债发行人与投资者互为冲突的目标函数抛出为什么要了解公债发行,紧接着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的实际发行案例介绍包括期限、利率、发行方式等发行要素,让学生在详细了解理论知识前有更为直观的印象。

四是引导学生思考,恰时融入思政元素。刘老师在课堂中强调知识点无绝对正确之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讲解公债发行利率时,在讲解完债券利差与信用风险溢价的关系后,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以国债替代地方政府债务”争议,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并充分鼓励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课后还与部分学生展开更多讨论。通过引导式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另外,刘老师在课堂上也会灵活地融入思政元素,听课当天为世界读书日,因此在正式讲课前提醒学生大学需要培养阅读的好习惯,阅读不限于教材而是读经典并广泛涉猎,谨慎对待网络文化,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等。由于公债学课程本身特有的属性,不少内容本身就是思政教育,因此刘老师在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会时常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中国公债的发展进程,资金使用范围逐渐关注乡村振兴、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领域等,在授课过程中较好实现思政教育。


审核人:袁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