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致力督导评估
协培名课优师助推建设一流

【督导评课(8)】余莉:有形有感有效 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在我们学校,有着许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堪称楷模的教师。他们严谨认真对待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授课资料,精彩展现课堂内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秉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督导评估改革创新,协同名课优师培育选树,助推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理念,新一届督导们采取现场听课与线上远程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与个人听课相结合、跟踪评课与广泛巡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挖掘这些优秀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督导评课”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中南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余莉老师:

余莉,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会员,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际政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及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1项、厅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教育报(理论版)》《湖北大学学报》《河南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领导科学论坛》《咨询与决策》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著作多部,主编和参编教材多部。曾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第三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等。

202311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组深入余莉老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堂,开展集体听课评课。

教学督导组点评:余莉老师本堂课讲授的是“第六讲 习近平经济思想”,主要围绕“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展开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余莉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以下特色与亮点:

一是备课充分,课件精美,做到了“有形”。高质量课件是打造“沉浸式”课堂的关键载体,是吸引学生眼球的第一要素。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独立开课以来就备受教育部、学校教务部门及学院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多次组织老师开展集体备课,在用好新教材、用好教育部配发课件、突显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下,授课教师反复打磨课件、不断优化内容,发挥自己会讲故事的优长,将各类故事融入不同知识点,融合图片、视频、文字等元素,打造高质量课件,用“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抬头率”。

二是导入生动,教学内容丰富,突显了“有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是打造“沉浸式”课堂的核心要素。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采用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统一、图片叙事与数字例证相融合、文字展示与视频呈现相结合等方式,打造有思想、有情感、立体化的思政课堂,吸引学生从“心”出发、沉浸其中。本次课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介绍“解码十年”导入,用“过去十年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由此引入本讲的重要知识点“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共同富裕”故事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用“创新”故事阐释新发展理念、深挖世界经济下行根源,用“国内大循环”故事阐释新发展格局……授课教师利用丰富例证,通过“讲道理+讲故事”的方式,结合世界局势、国内现实和学生疑惑展开教学,既帮助学生提升世界思维、开阔国际视野、增强责任意识,又引导学生思考破局思路、增强奋斗底气。

三是注重学生“沉浸式”参与,课堂讨论热烈,实现了“有效”。学生充分参与是“沉浸式”课堂形成的关键环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学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充分互动。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做到按教材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上课过程也会要求学生携带教材并及时做好重要笔记,课后按照课堂预留问题进行总结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注重以难点问题导入、用热点话题辩论,小处着眼、高处立意、深处阐释,通过充分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消除误区、夯实基础、明志明理。比如引导学生分享过去十年国家发生变化的感受、用“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设置系列话题、就“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辩论、设置课堂展示环节等,通过形式多样、话题丰富的讨论、辩论、课堂展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审核人:袁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