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评课(39)】孙珮云:出新出彩出效 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时间:2025-03-17浏览:59

    在我们学校,有着许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堪称楷模的教师。他们严谨认真对待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授课资料,精彩展现课堂内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秉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督导评估改革创新,协同名课优师培育选树,助推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理念,新一届督导们采取现场听课与线上远程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与个人听课相结合、跟踪评课与广泛巡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挖掘这些优秀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督导评课”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中南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珮云老师:

孙珮云,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社会主义研究》《山东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获得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组点评2024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组深入孙珮云老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开展集体听课评课。孙珮云老师在本课堂上详细讲解了“第十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要围绕文化强国的提出、要求和推进三部分内容展开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孙珮云老师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在“沉浸式”课堂体验中提升了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善用教学案例 在教学内容上出新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以亲身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提炼、亲切讲授、亲力奉献为特色的“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案例平台,学院教师积累和共享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并根据最新热点更新案例库,不断优化内容供给。孙珮云老师聚焦校园里的“国潮热”,通过讲解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国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文物保护工程“数字敦煌”等鲜活案例,让学生真切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深入了解我国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引导学生互动 在教学形式上出彩

孙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方面,她借助学院团队打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慕课、“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踊跃发言,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记录和分析每位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频率、课堂分享的具体内容、课后阅读的完成情况,在精准把握学生学习动态的同时,用心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予以反馈。另一方面,她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讲授文化自信时,她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中南大楼宇名字背后的故事,诸如“文津楼”“文泽楼”“文波楼”“文澜楼”等,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承载了学校对ZUELers的期望和祝福。学生普遍表示,孙老师的课堂既“高大上”,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又“接地气”,在声情并茂、循循善诱中营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三、理论结合实践 在教学成果上出效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除了倾情讲授,让学生深刻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之外,孙老师还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在授课中,她聚焦学生关注的数字文化建设这一议题,以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调研走访线上演出“云演艺”、有声图书“云阅读”、云游博物馆“云展览”等云端文化业态,深入剖析我国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打造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持的“数字引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现实困境、提升策略,为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上“线”入“云”、破“屏”出“圈”建言献策。

在孙老师的邀请下,不少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调研心得,在一场场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中,保险2101班杨泽荣同学团队凭借《非遗看千古 ,传承在今夕》的西安博物馆数字化项目获得了校级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督导组表示,孙老师在知识点的拓展上能够很好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做到了注重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审核人:袁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