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致力督导评估
协培名课优师助推建设一流

【督导评课(33)】张旭斌:善于调动课堂氛围 启发学生自主思维

在我们学校,有着许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堪称楷模的教师。他们严谨认真对待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授课资料,精彩展现课堂内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秉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督导评估改革创新,协同名课优师培育选树,助推教育教学建设一流”的理念,新一届督导们采取现场听课与线上远程听课相结合、集体听课与个人听课相结合、跟踪评课与广泛巡课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挖掘这些优秀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督导评课”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中南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期介绍哲学院张旭斌老师:

张旭斌,政治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期间受公派资助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培养。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政治学系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表理论和人民理论,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政治学研究》《世界哲学》《开放时代》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数篇,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哲学院教学督导组点评:20242月,哲学院督导组深入张旭斌老师“政治发展与制度变迁”课堂评课。本次课堂主要内容为“政治制度研究的方法与议题”。督导组一致认为,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内师生互动密度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好。具体来说,张旭斌老师的课堂具有如下特色。

1.擅长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相较于传统课堂,“政治发展与制度变迁”的课堂几乎是由教师以精挑细选的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来自师生对问题的讨论及教师的答疑中。如在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课程内容上,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任课教师举了如何分蛋糕更公平的例子:两个小孩分一块蛋糕,如果父母帮着切,经常会有孩子大喊“他的那一块比我的大”。甚至有的时候,两个孩子都这样喊。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任课教师给了最切合分配制度的方法:由一个孩子来切蛋糕,由另一个孩子来分配。这并不意味着分配的结果一定是最公平的,但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参与和共同决定的机会,在制度层面消弭了二者的争论。诸如此类的启发式问题几乎遍布在每一个知识点,将晦涩的理论具象化呈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保障了学生长久的注意力集中。


2.敏于反诘和追问,临场反应突出

除了问题设置颇为巧思以外,任课教师许多问题是在引导学生反思常识,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隐藏了许多追问,在步步诘问中,最后将讨论深入到理论层面。例如,在讨论扶贫制度时,教师会询问学生治理贫穷的方法,部分学生们依照常识认为社会福利是对贫穷最有效的治理手段。任课教师进而会随机抽取学生让其将自己代入因懒致贫的群体,设想其会拿到福利金会怎么办,进而让学生们意识到因为懒惰、赌博等原因陷入贫困的人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其金钱上的短缺,而在于生活方式的怠惰和观念的贫乏。所以好的扶贫制度应当是以少量的金钱以绩效考核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思想上的贫困陷阱。在循循诱导下,氛围感和沉浸感十足,学生能够全神投入,颇有抽丝剥茧、浅入深出的意味。


3.表达松弛,言语诙谐

授课教师虽为青年教师,在松弛度上却颇为老成。虽然一开始呈现了肉眼可见的紧张,但在与学生们的数轮互动之后,状态迅速得以调整。学生大部分为外院跨选且为首堂课第一次碰面,但同样能够很快被调动起来加入讨论,这同松弛的课堂环境有很大关联。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时加入调侃与自我调侃,言语风趣幽默,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审核人:袁中华